
COP30@ASIA SDG Action Education & Campaign
COP30@ASIA SDG Action Education & Campaign
台灣TWYLP代表參與Qatar國家館會議主持
@OECD 台灣世界青年領袖計劃
Transparency in Action: Qatar’s MRV System


有時規則會阻止一位位台灣氣候倡議者,但我們希望能讓自己與世界繼續跑下去。
今年在巴西貝倫舉行的 COP30,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刻而具有象徵意義的氣候治理里程碑。貝倫位於亞馬遜雨林門口,這裡不只是地理位置特殊,更象徵著全球氣候治理的重心,正從傳統工業國逐漸移向擁有生態資源與自然碳匯的新興國家。能夠在這樣的背景下參與國際談判與多邊對話,讓我對全球氣候政治的變化有了更直接的體會。
今年的會議明顯呈現「多極化領導」的趨勢:巴西強化了其在森林治理與南方國家合作中的角色;歐盟仍以制度與規範定調全球方向;美國在氣候政策上的搖擺,使其領導力略顯保留;而中國則持續透過技術輸出、綠能部署與南南合作深化影響力。各方不再追求單一敘事,而是共同在限制與可能中尋找平衡。
我最深的感受是:氣候治理已從「談判」走向「執行」,從「宣示」走向「驗證」。無論是 NDC 3.0、Article 6 碳市場,或全球適應與賦權議題,都顯示真正的挑戰不再是共識,而是如何落地、如何確保行動品質、如何讓每一國家的努力被看見並被承認。
在巴西參與 COP30,不只是一場會議,更像是站在世界氣候治理轉折點上的見證。
@巴西 COP 30會議
即時現場報導
獨家:COP30會前會 大公開 | G77 閉門正式會議直擊
G77 正式閉門會議
氣候行動如何兼顧社會公平?
COP30 強調「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原則,要求在減碳過程中保障勞工權益、創造綠色就業與教育機會。
如何防止企業「假永續」?
COP30支援國際永續準則(ISSB、TNFD)落地實施,推動第三方驗證、公開揭露與AI審查系統,以防止漂綠(greenwashing)。
為何COP會議會如此緩慢?
為什麼COP會議進展緩慢?
因為需全球共識,且涉及政治、經濟、主權利益。COP30主張「多層級行動」(multilevel action)——讓城市、企業、青年、民間組織同時成為決策參與者,以加速落實。
Negotiations are slow due to complex geopolitics. COP30 pushes “multi-level climate action,” involving subnational and civil actors for faster implementation.
碳市場是否真能成為氣候解方?
COP30 將針對《巴黎協定》第6.4條的「國際碳市場規則」達成最終定稿,重點在防止「重複計算」與「假減排」。透明化與監管將是重點。
The Article 6.4 market mechanism aims to ensure integrity — avoiding double counting and fake offsets — making carbon markets credible and accountable.
COP30會前會 / G77 正式閉門會議
COP30正推動建立「公平差異化(CBDR)」的新版本,使發展中國家在獲得資金與技術支持下仍能兼顧減碳與成長。
Differences stem from unequal capacities. COP30 emphasizes a renewed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framework, balancing fairness and ambition.
為何COP30在巴西貝倫
為什麼COP30會在巴西貝倫選在亞馬遜流域舉行?
因為亞馬遜雨林被視為「地球之肺」,吸收全球約5–10%的碳排放。巴西作為熱帶雨林保護的關鍵國家,其舉辦COP30的象徵意義重大——讓氣候談判「回到自然的心臟」。本次會議主題強調「從亞馬遜出發的全球氣候正義」,希望凸顯全球南方的聲音,推動以生態為本的發展
富國應該為氣候災害支付更多補償金嗎?
COP30延續COP27創立的「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巴西主張應加速資金發放並擴大至氣候移民與基礎設
Wealthy nations bear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COP30 expands the Loss & Damage Fund to support vulnerable nations with recovery, relocation, and adaptation.
全球統一碳市場誕生?
能否建立全球統一的碳稅制度?
雖然難以全球統一稅率,但COP30討論中的「國際碳定價原則」將為各國提供指導方向,以免碳泄漏與貿易扭曲。歐盟CBAM即為示範案例。
A global carbon tax is unlikely soon, but COP30 seeks harmonized principles to align carbon pricing and prevent trade distortion — the EU’s CBAM is a key reference.
從「承諾」變成「行動」
「實踐」「包容」「創新」作為主軸
COP30是 Paris Agreement (巴黎協定)實施路徑中的關鍵節點。
Paris Agreement 已過 10 年、氣候變化影響加劇、「差距」越來越明顯。
COP30提升國家承諾(NDCs)與擴展至「全球決定貢獻」(GDC) 。
特別強調森林、原住民、城市、循環經濟等。地方、城市、社區如何成為參與主體,而非僅國家層面。
(涵蓋城市、地方、企業、青年)
轉載:【鳳凰全球觀察團 GLOBAL INSIGHTS】
馬克龍抵達巴西出席聯合國氣候大會 與巴西民眾擁抱合影,非常親近 11月5日 巴西
鳳凰網國際
馬克龍抵達巴西出席聯合國氣候大會,街頭與民眾親密擁抱合影。#馬克龍 #巴西
帳號資訊:鳳凰網國際
來源:法國媒體 Brut.

China’s Evolving Climate Role at COP30 – Concise English Version
Within the emerging dynamics of COP30, China is strengthening its climate influence not through traditional “chair-style leadership,” but through a more pragmatic and widely accepted model of cooperative engagement. Rather than seeking to dominate negotiations, Beijing increasingly positions itself as a provider of scalable solutions, affordable green technologies, and South–South partnerships that support developing nations in meeting their NDC commitments.
This shift—from symbolic leadership to functional, implementation-driven cooperation—allows China to shape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by enabling others to act. In doing so, it contributes to a more multipolar and collaborative climate order, resonating with countries that prioritize practical support over political posturing.
從「行動議程」到「行動裝飾」:氣候多邊主義的泡沫化 ~ 11/12 @ COP30
COP30 的「行動議程主題空間」開放當天,超過 400 個國際合作倡議、100 個加速方案齊聚展示,並出版《2025 全球氣候行動年鑑》。
這場景象象徵「氣候治理民主化」,卻也讓人憂慮:行動的碎片化與敘事的空洞化,正在取代制度性改革的嚴肅辯論。
我們看到各種 NGO、科技公司、地方政府「競演」式的展示,
但沒有看到:
新的《氣候融資協定》框架;
對 Article 6 碳市場規範的突破;
或對「損失與損害基金」實際運作的問責。
所謂「創新空間」成為一場氣候品牌的嘉年華。多邊主義的精神正在被展覽化、消費化。
新焦點?
Asia SDG Action Campaign

公平差異化(CBDR)?
COP30正推動建立「公平差異化(CBDR)」的新版本,使發展中國家在獲得資金與技術支持下仍能兼顧減碳與成長。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差異化」(CBDR)是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地球峰會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正式確立的一項原則。

國際氣候政策分析師
我們的政策分析師專注於研究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政策,提供專業建議。
損失與損害基金如何運作?
由世界銀行暫代管理,COP30計畫成立永久秘書處,並擴增私人部門與主權基金的參與,以確保長期穩定資金來源。
藍碳(Blue Carbon)是否成為新焦點?
COP30將強化海洋碳匯議題,支持紅樹林、海草床與濕地的碳吸存計畫,並探索「藍碳信用」制度。

Asia COP30 NGO 協調員
我們的民間合作NGO協調員負責與國際社區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原住民族在氣候決策中能有什麼角色?亞馬遜地區擁有豐富的原住民智慧。COP30將設立「Indigenous Pavilion」及專屬諮詢委員會,確保原住民知識納入生態治理。
COP30@ASIA
Within the evolving geopolitical landscape of COP30, China is unlikely to pursue traditional “chair-style leadership.” Instead, Beijing appears poised to deepen its climate influence through technology-driven diplomacy and targeted bilateral cooperation, particularly across Southeast Asia and Africa.
China’s strategy is shifting from symbolic leadership to pragmatic, system-shaping engagement. Its dominance in solar power, batteries, electric vehicles, grid technologies, and large-scale renewables provides not only industrial leverage but also a form of green geopolitical capital. Through 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South–South co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s, China positions itself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ner for developing nations aiming to accelerate their NDC implementation.
Rather than leading by negotiation, China is increasingly leading through deployment, affordability, and scale—reshaping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not by controlling the process, but by enabling others to participate.

COP30 G77-2025
國家級別會前會
11/8 閉門會議
推動國際合作
G77 促進各國政府之間的合作,以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施。
氣候行動如何兼顧社會公平?
COP30 強調「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原則,要求在減碳過程中保障勞工權益、創造綠色就業與教育機會。

11/10-21 COP30 全球社會參與
在COP30行動中,提升公眾對全球氣候治理的認識。
推動教育
COP30 提倡「From Pledge to Action」運動,鼓勵公民從承諾走向實踐。
每個人都能成為氣候行動者:減少浪費、選擇低碳交通、監督政策、參與社區行動。
COP30 將針對《巴黎協定》第6.4條的「國際碳市場規則」達成最終定稿
The Article 6.4 market mechanism aims to ensure integrity — avoiding double counting and fake offsets — making carbon markets credible and accountable.
氣候行動的未來,不在於展覽多少創新專案,而在於國家、企業與地方能否共同承擔「真實的變革成本」。
只有當政治意志與社會信任重新對齊,COP 不再只是慶典,而能成為人類文明「自我修正」的契機。
©2025 - Asia SDG Action Edu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