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全球氣候變遷領導者的政治版圖正在重組

全球氣候領導權正在轉移

· 最新消息

COP30:全球氣候變遷領導者的政治版圖正在重組

當世界準備迎向 2025 年在巴西貝倫舉行的 COP30 時,一個清晰的現象正快速浮現:

全球氣候領導權正在轉移。

在地緣政治重新洗牌、極端天候加劇、淨零政策深化的背景下,傳統氣候強國的主導力正在下降,而新興國家、森林大國與全球南方正在成為國際氣候治理的新核心力量。

這場變化,不僅是國家之間角色的改變,更是全球治理邏輯的重寫。

全球南方正在走向舞台中央

COP30 的地點位於亞馬遜雨林門口——這個象徵意味,比任何官方聲明都更直接:

氣候治理的中心,正從工業國移向生態大國、發展中國家與全球南方。

以巴西為代表的森林大國,擁有全球最重要的自然碳匯,其氣候政策不再只是地方議題,而是全球碳平衡的關鍵。

巴西總統魯拉重返政壇後,積極推動亞馬遜保護、強化國際合作並提出南方國家在氣候架構中的新定位,使巴西在 COP 進程中的角色迅速增強。

同樣地,印尼、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具備大片森林與碳匯潛力的國家,也正透過 Article 6 碳交易機制、藍碳與森林保育政策,快速提升自身的外交與議價能力。

全球南方第一次以「解方供應者」而非「援助接受者」的姿態出現在國際氣候談判中。

美國的搖擺,使傳統領袖地位受限

美國在氣候議程上的兩極化,一直是全球治理的不確定因素。

拜登政府重新加入《巴黎協定》,並以《降低通膨法案》(IRA)推動綠色產業鏈,但其氣候政策仍面臨政治阻力,可能隨政府更迭再度出現劇烈轉向。

這種不穩定性,使美國的氣候領導角色無法完全恢復。

國際社會越來越依賴較為穩定的多邊架構與區域合作,而非單一大國領導。

歐盟仍是規則制定者,但政治能量正在被稀釋

歐盟在氣候政策上的制度能力依舊強大——無論是 CBAM、CSRD、ESRS 或 Fit for 55,都深刻影響全球供應鏈。但其內部政治挑戰、能源安全問題與產業競爭力疑慮,正在削弱其氣候議程的外部吸引力。

歐盟仍能設定標準,但不再能單獨定義全球氣候敘事。

中國的角色從減排者轉向技術與供應鏈領導者

中國成為綠色供應鏈的最大推動者:

太陽能、風電、儲能與電動車產業皆具全球主導力。

然而,中國在國際氣候政治中的角色相當微妙——既是主要排放國,也自視為南方國家代表。

在 COP30 的格局中,中國可能選擇透過技術輸出與雙邊合作(特別是東南亞、非洲)加深其氣候影響力,而非爭取傳統意義上的「主席式領導」。

Article 6 與 NDC 3.0:新的權力展演場

COP30 的另一個關鍵,是 NDC 3.0 與 Article 6 的全面落地。

這將改變誰能領導全球氣候治理:

• 有能力建立 高完整性 MRV 系統 的國家

• 能提供 可交易且可信碳匯 的森林與藍碳大國

• 能產生 大規模減碳技術 的工業大國

• 能創造 跨國淨零合作模式 的區域平台

換言之,「能力」正在取代「聲望」成為全球氣候領導權的新衡量方式。

COP30 將成為新的政治現實考場

在 COP30,我們將看到:

• 全球南方在談判桌上佔據前所未有的重量

• 歐盟繼續推動監管,但不再是唯一方向設定者

• 美國是否穩定將成為全場關注焦點

• 中國將透過技術與投資方式擴大氣候影響力

• 森林大國成為決定減排真實性的核心玩家

這是一場全面的權力重組。

結語:COP30 不是延續,而是轉折

COP30 的真正意義,不只是巴黎協定十週年、也不只是下一輪 NDC 的提交點。

它象徵的是——全球氣候領導權從單一中心,走向多極化、多層次、多利益聯盟的新時代。

未來的氣候治理,不會由某一個國家領導,而是由:

• 生態大國

• 技術大國

• 金融大國

• 新興南方聯盟

• 區域性協作平台

共同塑造的新架構。

這是全球氣候政治的轉折點,也是重新定義國際秩序的重要時刻。